一、贾大山是个会读书的人2 _" g4 d8 R0 Q. Q. N' I) B% O
$ V- Q" b5 n1 S9 o# ~9 F6 J; w题目是《读书的滋味》。这个题目,以前在别的地方也讲过,这次,我想稍微变通一下,加进近来我对读书的一些新的思考。! p. U2 a! m( `; E4 c8 X
先得说说,是怎么来石家庄的。这个地方,来过几次,都是转车。去年病了一场,今年两次外出开会都取消了。这次来,刘微鹏先生说,你是贾大山的朋友,我们想请你谈谈读书,也谈谈贾大山,不知为什么,刘先生这么一说,就痛快地答应了。% F9 O9 ?( ?! N/ w7 g* g
那,我们就从贾大山谈起吧。
0 ]6 p& a2 P! b6 Y3 a2 b4 r我跟大山,是一九八〇年在北京相识的。那年春天,中国作协办了个文学讲习所,在全国选了三十个人(后来增加到三十二个),河北去的是贾大山和申跃中,山西去的是我,我跟大山住在一个宿舍。学习期限是六个月,这中间放过一次假,真正学习也就五个月吧。这五个月里,我们可是白天黑夜都在一起。我俩的床,都在靠门口的地方,一边一个。有时晚上睡不着,大山说,石山啊,没睡着吧,我也睡不着,说说话吧,于是便披着被子坐起来,说他又构思了一个小说。/ a7 V3 t, w! x- @ [
大山这个人,真是聪明绝顶。他的小说,还是腹稿的时候,自己都能背过来,背的时候,连标点符号都要带上。再就是悟性高,你说个什么,他马上就能领会了。有一个时期,我们学习《史记》,选了几篇文章让看。有一天,大山对我说,石山啊(他说话总是这个腔调,像是教训人似的),《史记》这种笔法,我也会。我写了一段,你听像不像。说着便背起来:
, g t' Z: c0 ]4 t6 J2 r石山者,韩姓,临猗人也。少聪颖,喜读书,及长,善横舞。夜,欲尿,以面盆接之,琅琅有声。' l1 X2 f, v, }
这些话,是跟我开玩笑的。那时刚兴起跳舞,有次讲习所跳舞,我俩在旁边看,我说,跳舞的动作要领,跟男女的什么相似,不过一个是竖舞,一个是横舞罢了。我从上大学到参加工作,半夜要小便了,绝不去外面的厕所,都是晚上的洗脚水不倒,要尿了尿在里面,第二天早上泼了涮一涮又洗脸。大山他们看不怪,说讲究是大学生,这么不文明。后一句,就是笑话我这个习惯的。0 Z6 ^3 k- w( _) w. [2 H
还有一个绝的,就是编毛主席语录。那时毛主席去世不久,人们对毛主席; [# R8 Y2 q3 O- E, ~! D7 @$ T
语录,还有一种特殊的记忆。学什么像什么,这也是一种悟性。编语录,不是从他开始的,他编的最多,流传开的有好几条,其中一条是:
# E+ O% s. m, o3 l( o/ T5 [) N( O文讲所办起来了,很好,办总比不办好。学习期限,半年太短,一年太长,十月怀胎,一朝分娩,我看就九个月吧。
! f8 m1 W$ g3 m, \8 C还有一条,是写给叶文玲的:
" s j( n/ L* _9 f6 h小叶的文章很好,身上也很香,香有什么不好呢,女孩子嘛,总是爱美的。一万年以后也是这样,你们信不信,反正我信。4 ?& d7 c* d3 o( b' z
编的最好的一条,反而不是大山编的,是甘肃的王萌鲜编的,是这样说的:
8 F( Q1 F! C, J% ~* l青年作家某某来信转去,请政治局的同志们一阅。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,不习文而习舞,港台音乐,每周两次,资产阶级思想侵蚀我们的文艺队伍,已到了何等猖狂的地步。可见我在一九六四年的两个批示,并未引起全党重视。徐刚何许人也,查出告我。: [2 g, M+ e7 f
大山不会说这类政治性强的话,他编的语录,都有些“邪气”。
- G F8 U2 l' ~! c* j& I j在一起学习几个月,我的感觉,大山读书不是很多,但他是个很会读书的人,主要是记性好,悟性高。; |# Q% D8 g! s7 s- P
过去讲读书的滋味,我将读书的滋味分作五种,酸、甜、苦、辣、咸。当然,不会多么准确,有的味道,将之作了变通,比如咸,就变通作闲,说是,读书多了,人就有会达到一种闲适的境界,心如止水,宠辱不惊。- z! i$ r, c) {! F
在此之前,还要谈我对读书的一些基本的看法。; G! u6 a( Y& W# \
# Z0 j. Y) |# j7 J8 F( w2 S. H) n ]
二、朗读是读书的一个重要环节
! Q9 \7 _9 V7 | 2 V1 c0 m. m7 }( q
好像是龙应台说过,你若是要留给孩子一个最重要的忠告,该是什么,她说最重要的是,让他养成读书的习惯。可以说,多少成功人士,都是因为有了这个良好的习惯才获得成功的。+ g: u' l7 W& L) S$ V
阅读分默读和朗读。我认为,孩子,年轻人,一定要有朗读的习惯。朗读的一个极端形式,就是背诵。现在人们都知道,民国时期,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,现在我们能说得出口的,不管是文学还是科学上的优秀人才,差不多全是民国时期产生的,比如鲁迅、胡适、茅盾、徐志摩等等。这是文科人才,理科像李四光、茅以升、竺可桢等等。理科的不说了,这些文科人才,我可以说,他们都是靠了朗读、背诵,才走上他们的成功之路的。
0 C0 z/ m- G7 z' p a+ V& O胡适在《四十自述》里说:. [; S* b4 ]& i& L: I, n
我念的第三部书叫做《律诗六钞》……全是律诗,我读了虽不懂得,却背得很熟……2 Z# D `+ \2 ]9 l$ K3 `
我虽不曾读过《三字经》等书,却因为听惯了别的小孩子高声诵读,我也能背这些书的一部分,尤其是五七言的神童诗,我差不多能从头背到底。. a/ e& L3 l- j3 X( M5 u7 H
胡适只说了他会背什么,没说他是怎么朗读的。鲁迅就说了,在《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》里是这么说的:
/ ^% f# x: K! t6 U2 {( ] b; B R4 ?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,真是人声鼎沸。有念“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”的,有念“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”的,有念“上九潜龙勿用”的,有念“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”的……
/ B3 ?6 ?1 I) s! l _1 t% x/ v' e) b先生自己也念书。后来,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,静下去了,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:“铁如意,指挥倜傥,一坐皆惊呢;金叵罗,颠倒淋漓噫,千杯未醉嗬---”9 x$ L. f5 W8 `
徐志摩在《雨后虹》一文里,也说过他们小时候,是怎样朗读、背诵的:
6 C+ f) d2 C2 E+ k& N我记得儿时在家塾中读书……可怜的“读书官官”们,还是照常临帖习字,高喊着“黄鸟黄鸟”,“不亦说乎”……先生亦还是照常抽他的大烟,哼他的“清平乐府”。( r2 ^9 v2 d" }3 q
从鲁迅和徐志摩的文章里能看出,他俩都是大声朗读,直至背诵,另外,他们念书时,他们的先生也同样在念书。鲁迅的文章里,将先生朗读的声调也写出来了。先生的声调,也正是学生的声调。
1 F9 q6 X! t1 u6 I4 S这种声调,我是熟悉的。我们小时候(五十年代初),朗读也是带声调的。
& {4 y- q8 [3 ]这就说到朗读(背诵)的好处了,也就说到跟作文章的关系了。
4 X/ U# ?4 o) y5 k# y, g文章是有调子的,朗诵的多了,背诵的多了,就掌握了文章的调子,写起文章来就顺畅了。这句下来,就知道下一句该怎么写。过去人说,熟读唐诗三百首,不会吟诗也会吟,就是这个道理。
/ O5 c" E$ o% J# q8 u8 M/ `( f在歌厅唱卡拉0K,屏幕上的港台歌曲,我们并不是先背下歌词再唱,可是,会唱歌的,唱上两三次,离开屏幕就会唱,是什么道理呢,就是因为,歌是有调子的,这句唱完了,肯定就是下一句,就是忘了词儿,哼上两下,又接着唱上了。文章也是有调子的,有时这句完了,肯定要有下一句,没有,人就觉得不顺,觉得拗口。; r" ?7 j T8 m( M$ G
朗诵多的,背诵多的,写文章就通顺,就是这道理。 u4 V, w6 ?8 \% Q
胡适的文章,可说是白话文的典范,当得起一个“通“字。他对写文章的要求是:“第一要明白清楚,第二要有力量,第三要美,文章写得明白清楚,才有力量;有力量的文章,才能叫作美。”又说:“我写文章写得通的原因,是从《论语》《孟子》里读通的,把《论语》读得熟透了,文章自会写得通的。”, Q1 ?# F3 I) Y4 |
家里有小孩子的,一定要他大声读书,能背诵的一定要背诵。小声读,默读,不顶事。# X) ?' H2 q+ \+ [$ M
) Y. c# K; {6 P- }1 U' v( V
0 I* Y: k: {7 D: X/ e& l' O5 M+ q7 o
(讲演后的第二天,去正定县游览,同时也是看望“文讲所”已故老同学贾大山的家人,县城有曹雪芹纪念馆,题词:“都云作者痴,谁解其中味。古有曹雪芹,今有贾大山,都可谓这样的作家。癸巳孟春 韩石山”前方抱臂而立者是贾大山的长子贾永辉,双手相抄者是正定县文联主席刘瘦云先生。)) ]- u# w# b& |; `6 J5 s
7 O; O8 _) ?" f+ l2 O1 I4 b
三,读书要读出人生的辛酸来
/ ]4 I6 b ~; h( b9 a U+ _
/ p0 Z4 R, Q; P( k! ]/ D1 X8 {大概是2001年吧,我曾写过一篇文章,叫《清晨读书流泪》,说夏季某日清晨,我坐在阳台上,读《史记》里的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。读着读着,意绪难平,一种悲怆之气,忽地升起,由不得哽咽,由不得泪流满面。# h0 O- N0 k6 M# X/ z m7 t
让我哽咽流泪的,是这样的句子。蔺相如见秦王得璧后,无意给赵国城池,诈称璧有瑕拿了过来,指责秦王说:“今臣至,大王见臣列观,礼节甚倨,得璧传之美人,以戏弄臣。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,故臣复取璧,大王必欲急臣,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!”4 l; Z# a Y/ P9 r- `# o" G
再就是他回答门人的话:“夫以秦王之威,而相如廷叱之,辱其群臣,相如虽驽,独畏廉将军哉!顾吾念之,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,徒以吾两人在也,今两虎斗,其势不俱生,吾所以为此者,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!”
2 G9 C7 w8 s, G$ p, i9 B+ m 为什么我读到这儿会动感情呢,没有别的原因,是这几句话勾起了自己的身世之叹,境遇之叹。我因为出身不好,虽说侥幸上了大学,一毕业就分配到吕梁山里教书,一待就是十五个年头,一九七〇年毕业,一九八四年才调到省作协当专业作家。那几年人们常说,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,我是差点输在终点线上。要不是平日读书多,底子好,还有点后劲,现在该在吕梁山某个村子里,杵在墙根晒太阳呢。
4 Z$ x5 ^, o( h3 s4 }, ?读书而能读出人生的辛酸悲愤,实在是读书的第一等滋味。, {/ @4 D$ W0 C6 h( W+ \
+ u9 S2 H. `& d7 Z9 T9 @( g5 H% y
四、读书也可以是甜美的,甚至是奢华的
+ m: c, t/ x: C5 Q0 u5 c
4 \9 }( m! \9 m; n宋朝有个宋真宗,写过一首劝学诗,原诗十句,前六句是:
& Z5 r# T: X! J* Q富家不用买良田,书中自有千钟粟。8 G: T2 b8 D- b
安居不用架高楼,书中自有黄金屋。# v2 H# K+ Z _+ g* a6 ^! @
娶妻莫恨无良媒,书中自有颜如玉。9 c: f1 Y0 c+ V! E+ `6 H! C
真正的意思,他在全诗的最后两句里说了:“男儿欲遂平生志,五经勤向窗前读”。2 U9 R) i/ x8 C6 A
这重意思,我早有体会。好几年前,山西省图书馆要我给馆里写幅字,我写了一首打油诗,是这样的:. [7 g- S8 k# i/ F
金屋材夜思千锺粟,此语从来费踌躇,; a# M# s/ [2 Q- H: B% O
劝君莫要枉思量,不过教人多读书。
/ c9 C7 m! H3 \+ s: j/ G; r读书有甜味,不应当仅止于出人头地光宗耀祖,还应当包括滋润感情、砥砺志气两个方面。陆游有一组诗叫《花时遍游诸家园》,其中一首是这样的:: L% d3 ~: H1 F* n8 D
为爱名花抵死狂,只愁红日损红芳,3 N. G: j5 d7 X. n. g/ L
绿章夜奏通明殿,愿借秋阴护海棠。1 W6 B" o6 S* n# k& @/ q
愿借秋阴护海棠,这种感情多么美好。砥砺志气也是甜美的。像辛弃疾的《破阵子•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》:7 j, o! e' ]! ^; Z% f: t
醉里挑灯看剑,梦回吹角连营。八百里分麾下炙,五十弦翻塞外声,
/ o/ ~' u4 W; Y, K; Z沙场秋点兵。 马作的卢飞快,弓如霹雳弦惊。了却君王天下事,赢& ~+ _0 _, }( P. ~; W
得生前身后名。可怜白发生!
. a' M9 {* c4 `) A. A- ]% f这样的诗词,是要大声读的。我记得上中学时读这首词,什么时候读起来,都有一种血脉贲张、豪气冲天、痛快淋漓的感觉。对年轻人来说,这样的感觉,能不是甜美的吗?- c+ S! \5 N5 X
甜美的感觉好理解,为什么又说,有时候还是奢华的感觉呢。% Z! c' U7 ?+ h7 p
这源于我的一个观念。我认为,爱读书的人,一定是爱买书的。过去人说,书是非买不读,确有道理。好书就应当买下。现在人们一说就是书多么贵,买不起。我从来不这么看,我认为,书从来就没有便宜过。什么时候都是贵的。对爱读书的人来说,好书什么时候,都是值得买的,值得买的东西,就不能说贵。过去的读书人,不光买书,还珍惜书,有钱的人家,甚至建藏书楼。我希望现在的企业家,有人能有这样的雅兴,不光自己读书,不定期收藏图书,建个藏书楼,像宁波的天一阁。还有一点,珍惜书的人,是很少外借的。唐朝有个学者叫杜暹,在一本书上写过一个跋语,说的就是这个道理:
f1 Y9 }+ I9 P% O2 ?1 i' s清俸买来手自校,子孙读之知圣道,鬻及借人为不孝。" [- O, N) {$ E% A' v" @% O% _
意思是,把家藏的书,卖了或是借给人,就是对祖上的不孝。* k$ k9 \( ^4 b4 F+ S/ h0 G
我这个人,从上高中起,就开始买书。现在家里有一万多册书,不能算很多,但比较专业。我看书,是讲究版本的。比如唐德刚的《胡适口述自传》和《胡适杂忆》,我就有三种不同的本子,一种是九十年代华文出版社出的小三十二开本,一种是前几年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的大开本子,去年还通过一个朋友,买了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的繁体字本子。3 `5 ~) H$ |( ` t0 S7 C
住家之外,我有自己独立的书房。里面有个小书库,书柜子都是屁股对屁股摆着的。里面还是有几套一般人书房里不会有的好书,好些都是一套几十册,有的更多,比如最早买的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,一套书就大半柜子。台湾史语所出的《史语所集刊》也是好几十册。《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》一套四十几册。去年买的《顾颉刚全集》一套六十几册。闲来无事,在书柜间走走,这儿摸摸,那儿翻翻,真的有一种奢华的感觉,富裕的感觉。在这个年代,对一个读书人来说,这种感觉是很不容易有的。* _6 U# F" c& {% q4 B ~
! ]" B5 E+ C8 b+ V4 f 五、读书的苦味,应当是一种家国情怀. }" P4 w8 }+ {
' ]/ I: }3 w" J6 c& e2 ~我有个看法,读书而不能激起家国之痛的,不能由悲苦而产生壮烈情怀的,不是真正的读书人。有人说,什么家国情怀,这不是半夜看三国,替古人担忧吗?
, f- k4 [9 T# w我不这么看。我的家庭,在“文革”中受到极大的屈辱,我自己在“文革”中也让抄过家,住过学习班,上过批判会,事情过去多少年了,不是要记谁的仇,是要随时惊惕,不能让那个时代再回来。8 U* m! G& H# C/ P7 I! c
古人里,我对韩愈这个人,特别感兴趣,我觉得,这个人就是个有家国情怀的人。他有一首诗,叫《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》,最见此公的家国情怀:, _# }+ s8 }. t* o" a' B6 G2 |+ A" ~
一封朝奏九重天,夕贬潮阳路八千。9 m( L, s1 L, n, v& c1 i9 g& `
欲为圣明除弊事,肯将衰朽惜残年。
/ m0 W$ O8 D% p0 R l) k( b- C云横秦岭家何在,雪拥蓝关马不前。' R% ?, V" ]/ s2 g W" p
知汝远来应有意,好收吾骨瘴江边
* {; f% X9 s5 i# Y9 Z( M& h杜甫也有一首诗,读了也同样让人起家国情怀,叫《又呈吴郎》:, F- ?8 F7 p3 A! l5 G4 J
堂前扑枣任西邻,无食无儿一妇人。
, K( o( P0 J% K; N# j不为困穷宁有此,只缘恐惧转须亲。4 @* u1 T) H( _/ n
即防远客虽多事,便插疏篱却甚真。
8 I) R/ P! W1 R已诉征求贫到骨,正思戎马泪沾巾。6 t8 [2 }1 n3 r) J) q7 q; f
, S# }% k) P, a' A 六、闲适旷达,是读书的最高境界- Y( P1 ]/ v# G$ K: Y u
' L& [, S$ L" W* |2 s+ |$ H
读书的辣味,今天不想多说了,意思是,要读那些有关心民瘼,开启民智的文章。还是直接说咸吧。我把它引申为闲,闲适的闲。就是说,读书读到一定程度上,要有宽广的胸怀,要有闲适的品格。不能老是腻腻歪歪的,也不能老是气哼哼的,要有“闲云野鹤”的情态,“闲庭信步”的身姿。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人,这才是一个读书人的境界。# ~; _4 X' q* _# Z) V
中国文人里,我最欣赏苏东坡了。他的一生,曾几次流放,先是湖北的黄州,再是广东的惠州,最后去了海南岛上的儋州。一处比一处远,一处比一处荒凉。临死的那一年,从儋州回来了,到了常州住下来,写了一首六言诗感叹自己这一生的遭际:, i+ D- Q( O" W, A
心似已灰之木,身如不系之舟。
: b" Z; E+ q i& V3 {& x问汝平生功业,黄州惠州儋州。
9 M* V1 f" M1 R+ K- q等于给朝廷,还有那些政敌说,感谢你们这样对待我,正是你们这样的对待,让我成就了盖世的功业!够旷达的吧。4 J, K! i. i% b1 [# \
一个有闲适境界的读书人,他的人生态度,生活态度,用现在的话说,就是能想得开。山西有个著名的考古学家叫张颔,我给他写了本传,一次闲谈时,他说给我背过一首元代人的诗,最能说明读书人的这种处世境界。后来知道,是元代诗人吕仲实《辍耕录》里的一首。全诗是这样的:" u& ?% V2 D. M. G; H5 C
典却青衫供早厨,老妻何为意踌躇。
2 K' W! j( ?$ y# m瓶中有醋堪浇菜,囊底无钱莫买鱼。
- b0 o* A9 i9 `" a% X1 N/ G% O9 ?9 c8 w不敢妄为些子事,只缘多读数行书。3 q) v- o+ z5 Y- A/ e$ }
严霜烈日皆经过,次第春风到草庐。
7 ]( a0 t+ \1 k0 l8 B' S囊底无钱莫买鱼,够旷达的了。次第春风到草庐,又是多么自信。旷达而自信,可说是最佳的人生状态。愿今天来的朋友,都能有这样的人生状态。 E% I6 O- l/ s6 v
好了,今天就讲到这儿。/ S" E1 F+ g! T. x& h
谢谢大家!
# P7 Z6 s( K9 t) T
/ \# G# k; r9 o 2013年4月26日于潺湲室
' d" Y# c9 P% J: L4 ]% c; v% w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