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与领导相处的日子里,秘书总会发现,领导在某些方面,在某些知识上,不如自己涉猎得面宽。这是很正常的。每当谈论到这些问题时,领导可能会出现某种差错。这种“差错”,秘书心里是清楚的,但由于一时没有现成的根据,即使秘书当面把正确的答案讲出来,领导由于种种原因,也不一定服气。这就很容易产生“无现成答案”的争论,使双方都不愉快。5 K# @ @: h2 P" b9 L5 y' e
7 v, x3 B1 [ k1 B
在一次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”政治教育中,政治部陈干事跟随B领导下部队抓试点。讨论过程中B领导说:“人生,不管别人如何评价,自己首先应该为别人多办好事。记得大诗人郭小川曾经写过一首诗:‘有的人活着,但他死了;有的人死了,但他活着’。这诗写得多好啊!”5 H, u) Q1 I7 Y+ B6 M7 p& H
0 Z1 Q( P* Z( t" d
B领导正讲在兴头上,陈干事插话了:“领导,这首诗是臧克家写的,不是郭小川写的。”# {( h! a2 z: G; V! b% @ e( }
+ X% P( {) r" `B领导不高兴了。“怎么是臧克家写的?明明是郭小川写的嘛!”
- j+ z7 L$ T/ G
% r! R! u0 K4 B! ?陈干事不服,补充一句:“是臧克家写的!等我回去给您查一查。”' B- v' _) v1 Y0 ?1 v: E) f
( ]/ D' Q1 Z0 f. {8 t0 T+ h
B领导讲话的兴趣没有了。屋子里死一般的沉寂。
$ U/ }. Y7 W: R& i0 ]& }+ l# r2 R9 X# X/ D6 X% j- T
明明是领导错了,但由于没有现成的“答案”,领导不服气,陈干事也觉得很委屈。退一步讲,即使找到了正明的答案,领导输了,又能怎样呢?
0 C& ^0 U. V: D( o8 E6 j
$ w, w) g% [4 l* v那么,这是不是说,故意让领导错下去才对呢?——也不对。纠正领导类似的问题,正确的做法应该是:) r% S) }& X- k3 W6 H# b2 L% F
7 Q( ~4 W% o K9 R/ g/ r4 x
(一)不必过分认真# i7 R9 F( M- _$ k
7 U6 d% b/ d& r+ [对一些非原则问题,对一些无关大局的问题,领导说错或做错了,就让他错去。不要非弄个水落石出,让领导低头认错不可。而是找个适当的机会,采用一种能让领导接受正确答案的做法,更为合适。比如上面这位陈干事,完全没有必要在领导讲话兴趣正浓的时候,当头给领导一击,使领导下不了台。可以利用某一个机会,拿着《诗选》对领导说:“领导您看,您上次讲到的那首诗,原来是臧克家写的。”领导一定会说:“是嘛?我怎么记成是郭小川写的啦?不是你这么纠正,我还不知道错到哪一天呢!让人笑话!”然后,领导又补充了一句:“小陈呀,你的学习很刻苦,大家都说你是‘活字典’。还要努力呀!”0 j, ?" {! r! ?
: _7 k5 L" `2 R5 a# F W, [3 ~$ H指出领导弱点的方法巧妙了,两方皆大欢喜。
0 J7 k6 p- T" h \6 {5 e( K9 H* I: }4 t
(二)只反驳一次+ `) @. m. D' I2 \# Y- u
9 z! p0 v$ X2 @6 y# l+ e( G% n
领导的某些弱点暴露出来以后,秘书如果实在看不下眼,可以当场予以纠正,但最好只纠正一次。如果领导不认同,秘书就不必再还嘴。+ ]: y) v: e5 X9 C
6 Z( y$ [0 Q3 B# |; x4 r领导说:“我看从咱们营房到县城至少有30公里。”
3 @4 H B2 T- m: {& t3 o9 u3 V, F6 H) c& I
秘书说:“没有吧?只有28公里。”: ` s# l. D2 N$ ]
2 P( h: |& b' W$ K$ r1 d( d
领导说:“你这个人呀真是个书呆子,怎么何止28公里呢?”
: K; C! [% ~% j' a Z( A1 _4 l$ U6 z' b2 a& A( X8 S
尽管28公里是正确的,但秘书的反驳应就此打住,不必再争辩下去。因为又不是打仗,28公里和30公里相差无几,即使找到正确的答案又有多大意义呢?如果秘书还想把领导的毛病纠正过来,以后还有很多机会。9 s! L1 Q$ n7 ~1 _: ?2 x. j: Z
' F9 E: n2 B) |1 A2 W' z6 q3 ?$ l# J
(三)多用疑问句
9 k) [3 p1 b: S6 f: `! a7 C, Y" H# z; {) p$ L* n
秘书在纠正领导某些缺点毛病时,使用疑问句,主要是为了“进退两便”,给领导留一个思考和回味的余地,自己也不至于在论理过程中“顶死”在一个地方。: v8 L# j) Y) J, M6 c: g6 N) F
z* C. G+ @5 H, _% d) t
领导说:“A领导现在是上将了。1955年授衔时,才是个上校。”4 u/ h! I2 b5 {% w, D a
* L& v7 F$ f; p( e秘书明明知道领导讲得不对,1955年授衔时,A领导已经是少将了,但无论当时授的是上校,还是少将,都无关大局,只是记忆上的错误。于是秘书回话:" }" `& r; x& [( P' E( L' p) G
/ f+ ]5 e6 B/ N: v8 ~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