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 ]" E+ z- b6 K! O2 F E, K
其次要好看。好看,就是你写的东西至少象个公文,讲清楚事理,要有一定的文采,不能“语言无味象个瘪三”。一篇好材料,能够打动人、说服人、影响人,首先要让人愿意读。干巴巴的,索然无味,全是大话、空话、假话,或者端起架子拉长腔,板着脸孔教训人,没有人会喜欢,也达不到写材料的目的和效果。“人民群众的语汇是很丰富的,生动活泼的,表现实际生活的。”多学多用这样的语言,将使我们和人民群众的交流更加贴近。比如,讲话稿要尽量用短句、用排比句、用双音节词、用口语,尽量少用形容词,要鼓劲不是煽情,要朴实不是直白,要激情不是浮躁。文章也不必太花哨。要讲规模巨大,结构恢宏,气势磅礴,语汇华丽,哪一种文体也比不过汉赋,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,他曾做一部《三都赋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,人们啧啧称赞,竞相传抄,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。洛阳纸贵讲的就是这个典故。然而今天别说是普通百姓,就是文学硕士又有几人读过它,又有几人了解左思这个人!反观李绅的《悯农》,“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”对仗并不是十分工整,但朗朗上口,意味深长,上至耄耋老人,下至三岁顽童,脱口而出,耳熟能详。就是因为它贴近实际、贴近生活、贴近群众。“文章合为时而著”。要用鲜活的时代语言,表现社会生活和真实情感。但又不能过于追求时尚与流行,过于做作,象那位绕口歌手,一面双截棍舞得虎虎生风,一面零零碎碎念叨忍者无敌,言行不一的表象反映内心的浮躁,青花瓷的谬误,卖弄的背后则是表露了文化底蕴的浅薄。少年时的懵懂,会为赋新词强说愁,显然是没有生命力的。白居易做诗,老妪能解,所以历尽千年至今留香;鲁迅深切关注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大众,才有似匕首、如投枪的激扬文字。好材料也许不必流芳百世,但也应该是广泛流传,所以也要用心、用力。 1 p. l1 } @' c 6 O2 q) z! K# a4 I/ S 也许没有前辈们显山露水的机缘,也未必渴求闻达,但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,基本功也好,必备工具也罢,掌握它、熟练地应用它总是应该的。所以闲暇之时,常学、常思、常写。厚积薄发,水到渠成,仿佛含苞待放的玫瑰,加上适宜的温度、充足的养料和水分,才能应期绽放,才会香溢四射,光彩照人。 " v4 c9 w) c" s2 y1 P+ 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