尊敬的各位领导、各位委员:* a0 n/ r- E. Z4 I% p
大家好。按照会议的安排,我要讲的是:如何写好材料。
* i$ u$ b5 r% O5 ~ X( S: Q/ |作为一名政协委员,建言献策是重要职责,能否写一手好材料,是比较重要的。因时间关系,我主要围绕对材料的认知与如何写好材料两点展开。对材料的认知,主要讲材料的作用、境界两个方面;如何写好材料,主要讲材料的标准、忌讳、技巧三个方面。下面,我首先讲的是:6 \& J' t& @+ k: u Y2 h. I% Y
一、写好材料的三个作用" j z) J. S0 X8 V# `8 m
我们干任何事情,都要对事情有个基本认识和判断,写提案、调研,包括建议意见同样如此。我觉得,这些文字材料,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作用:6 j% k, d: `9 v% q) e9 F$ r
第一个,材料水平代表个人水平和资政水平。三国时曹丕曾说过:盖文章,经国之大业,不朽之盛事。
; _4 g' [1 W- h6 ?5 a“领导干部要善于用笔来领导”。枪杆子出政权,笔杆子治江山。
' Y; g- P/ U: @: C. W3 Z1 s: t人们对一个人的认识,很多是从他的文字谈吐里品出来的。网红时代更是如此,大家不光看产品,更看你这个人。; B* T }* X a# ?1 c
我们常讲,判断一个人,要观其言、察其行。但现实生活中,察其行往往很难做到。而观其言,则是可以做到的。这时候,材料水平与个人水平是直接挂钩的,任何时候,都不可小看材料的重要性。
# c5 i/ Q1 A& h# F3 j# V- v第二,写材料使人优秀。写材料的过程,说到底是一个认识问题、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过程,更是一个独立思考、明辨是非、提升修养的过程。所以说,写材料的人更容易养成逻辑思维,也就是材料思维。什么是材料思维,就是对事情比较敏感,对词语比较敏感,看问题比较深刻,视角独特,不偏激,心态平和,不容易被带节奏。
& c. U8 h+ [, y7 u* g7 Q+ i有句话说得好:输出是最好的输入。在起草材料过程中,你自然而然地要学习、要研究;把你的所思、所想落到文字上,把它条理化、系统化起来。通过写材料,你学习了新东西、有了新观点,别人也会佩服你。有句话叫:功不唐捐。任何努力都不会白费,写材料绝不会白写。4 |" A+ \" ?4 H/ |
第三,材料的指向必须明确。我们写调研、提案,而是谋划工作的起点,推动工作的切入点,总结工作的终点。有两个方面的东西需要把握好:
. O2 `+ l; a( x一是把事理清楚。我们常说,某某的脑子特别清楚,知道事怎么干。我们写提案、调研,以及建言献策,需要发现典型,把握规律,找出问题,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。所有这些,不要求文字有多漂亮,但前提是要把事情弄清,弄透,弄实,知道这事该怎么干,写出来的东西要管用。
5 N M1 B. }6 r; m2 ~二是把话说明白。有位老市长说过:把话说到老百姓心里,把事做到老百姓身边。我们想想,为什么有些工作群众老不满意呢,为什么总有些人在一旁说风凉话呢?有工作上的原因,但也有材料不接地气,有话没挑明,信息不对称的问题,没有取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。3 q$ R1 ?9 Y/ w, Z+ `6 `
《道德经》有云:大道至简。越是深刻的道理,越要用大白话来说,深入浅出,大家一听就懂。很多有水平的领导,非常善于用朴实真诚的言语赢得理解、赢得尊重,水平确实高,把事给你揉的碎碎的,把理给你摆的清清楚楚的,让人听了非常解渴,心里透亮,这是我们学习的榜样。 n, c- M! I+ L b$ |
二、写好材料的三种境界# M. U1 ?. ?. M1 P
国学大师王国维在《人间词话》里说,“古今之成大事业、大学问者,必经过三种之境界:
4 |5 r! `) z6 T1 N- O4 n& p( Z‘昨夜西风凋碧树,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’。此第一境也。意思就是:做学问成大事业者,需登高望远,了解概貌,找准方向。, p5 ~/ |: Y# B1 h) A- ]
‘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’。此第二境也。意思就是:做学问成大事业没有轻而易举的,都有一番辛勤努力的过程,要像热恋中的大学生一样,念念不忘,人瘦带宽不后悔。2 J$ N7 j! }9 S7 d
‘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’。此第三境也。意思就是:经过反复追寻研究,最后就会水到渠成。
, \2 P7 }* \* n' r* N9 h1 n写材料也是如此,也有三种境界:
4 ~( ]5 ?/ ]; @8 \) r第一境,胸中有笔下无。刚开始写材料,有时觉得自己突然很有灵感,也有激情,但一落笔,现在是坐在电脑前,就觉得脑袋里一片空白,不知道从何写起,更多的时候是觉得没的可写。像中小学时写作文,绞尽脑汁也凑不够老师要求的八百字、一千字。我相信,除了天才或穿越人士,很多人都会经历过这个过程。
% D% ^1 U2 B1 E6 A/ Y. `第二境,一发而不可收。跨过初始阶段后,就会进入另一种非理性状态,写起来总是收不住,所有存货总想一股脑倒出来。写材料,讲究厚积薄发,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,那就有问题了。材料要收着写,不能写的太油。其实,材料越短越难写,写一小时的发言,一天就能写出来;写500字的提案,可能需要花费一星期的时间琢磨。+ |: J P4 W& ^2 n' t+ `7 Q$ ^
第三境,收放自如。到了这个阶段,已经越过艰难的平台期,有了一定高度。作为政协委员,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工作,应该写到什么份儿,写多长,心里要有谱,分寸要拿捏好,文字既有数据,又要有思想。做到这样,就算出师了。" S& e+ |' k. G+ a( o
三、写好材料的四个标准6 [3 J C4 z6 D6 h+ w
什么是好材料,本身就是个仁者见仁、智者见智的事情。依我看,能做到以下四个字之一,都算好材料。; W( E' O( C4 q( o* f
第一个字,准。是说文字要精炼准确,就像我们国家搞的精准扶贫,不能大水漫灌,必须精准滴管。写材料说的事儿要准,用词用句要准,能说到点子上,并恰到好处,多一句则过,减一字则弱,换一词则废。5 i/ N8 E" \0 g: j3 Z# O" \
当年,曾国藩与太平军作战时总打败仗,有一次向咸丰皇帝乞求增援,上的折子中有一句:“臣军屡战屡北(败)”。
1 u8 S: _ S3 n, n) A7 j, e# y师爷马家鼎看了后,提意见说,“屡战屡北”词意颓唐,不妨改为“屡北屡战”。朝廷看到奏章后,认为曾国藩虽然连遭失败,但其忠心可嘉,不仅没有惩处,反而予以重用。$ l' h1 A4 s( F6 A. h, e6 p
第二个字,深。看问题,每个人的角度都不一样,但不可否认,有的人看问题看的特别深,可以说目光如炬,深邃千里。当然,这里面与个人的阅历、境界、心态等因素都有关系,但从写材料的角度看,需要的是潜心研究、深度思考和精细考证。
; c- I& \" e m5 x1 v很多时候,我们看任何问题,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,不能人云亦云,流于表面,要学会换位思考,往深里多刨一层,层层剥茧,才能看到芳华。比如,我们都见过太极图,上面有黑白阴阳鱼,但你能说出中间那条曲线是什么颜色吗?究竟是黑的,还是白的?凡事不可轻易下结论,一定要有个思考的过程。& C ^2 p/ C! x! s: C% G
希望大家透过现象看本质,注意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点,这样写出的文章,才会有深度和力度。
6 Q; Z6 |' D5 Z' d# h- v第三个字,博。有些材料,给人的感觉,这人懂得真多,信息量太大了,引经据典,旁征博引,肆意汪洋,各种典故、诗词信手拈来,让人能学到很多东西。* Y: B _& _& a: E' E( v4 K
王勃的《滕王阁序》,号称天下第一骈文。全文带标点928字,不带标点773字,用到的典故高达46个,其中有这样一段:
: _' k0 k! I' n5 r9 x; Y老当益壮,宁移白首之心?穷且益坚,不坠青云之志。酌贪泉而觉爽,处涸辙以犹欢。北海虽赊,扶摇可接;东隅已逝,桑榆非晚。孟尝高洁,空余报国之情;阮籍猖狂,岂效穷途之哭!6 t3 f& E. S! F9 e/ A9 L; W) M' R8 Y
这一段,用典生动,浑然天成,读起来有很强的冲击力。写材料时,恰到好处的引用名人名言、典型事例,会让人感觉材料立马高端大气上档次,容易引发听者共情,且记忆深刻。# t5 N& \5 r+ u0 K7 z! Y
大学一年级时,人生哲学那门课上,老师上来讲的是,为什么要学人生哲学。她先背了苏轼的四句诗:& s, j: L# i6 `9 n ^7 ]
人生到处知何似,应似飞鸿踏雪泥。泥上偶然留指爪,鸿飞那复计东西。
: y/ k0 m6 o4 L9 s) l* C当时感觉这意境太玄妙了,一下子就被抓住,从此就喜欢上了这门课。写材料也是如此,要发人深思,能秒抓人。/ y( l) @! D* r* d0 ^, n
第四个字,美。这是文学的追求,也是材料的追求。文字优美的材料,有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,读起来朗朗上口,令人心旷神怡。好的公文,也是能上《读者》这样杂志的,有的荡气回肠,特感动人;有的大气磅礴,特鼓舞人。
/ Z# g v4 K: Z A6 u- h' v5 Z4 S优美抒怀的文章,如:春风大雅能容物,秋水文章不染尘。这是我们写文章要追求的。7 W1 f! B2 B, e3 G( O5 W
上面提到的这四个标准,很难全部做到,其实只要做到一点,都能成为文字高手。每个人的基础不一样,悟性不一样,敏感点也不一样。逻辑思维强的,可以从准、深上下功夫;形象思维强的,可以从博、美上下功夫。条条大路通罗马,从最适合自己的方向行走,坚持下去,最后都能收获异曲同工之妙。
1 F3 n0 P- J% X3 A# e d* S四、写好材料的五大忌讳1 U) R! e, t$ g/ v1 E
我和几个朋友有个微信公众号,叫《山水文章》,我们经常在上面写东西,有兴趣的可以关注下。我曾写发过一篇文章,其中引用了这样一个段子。儿子写日记:“夜深了,妈妈在打麻将,爸爸在上网…”9 K$ z5 T2 ^0 O! h' Y3 W2 y7 c/ u6 e
爸爸检查时,很不满意地说:“日记源于生活,但要高于生活!' ?7 _( ?; U' c$ `3 Y' u
孩子马上修改为:“夜深了,妈妈在赌钱,爸爸在网恋……”
# w, @ |, t, H5 Z! V爸爸更不满了,愤怒地说:“看看中央电视台、官方报纸是怎样写的。一定要提倡正能量,以正面宣传为主!”
- g3 A7 _' `. f* y; P8 n孩子再次修改:“夜深了,妈妈在研究经济,爸爸在研究互联网+生活……”9 O+ S* f1 j2 o6 k
爸爸看后说,这还差不多,但深度不够,有待进一步提高!以后你长大了成了硕士研究生,你就知道应该这么写了:“妈妈在研究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的动态博弈,爸爸在研究人工智能与情感侧供给的新兴组合。”
1 G- C% c4 ]6 y- |爸爸接着说,要是你打算成为博士,得这样写:妈妈在研究复杂群体中多因素干扰及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的新型“囚徒困境”博弈;爸爸研究的是:大数据视角下的六度空间理论在情感侧供给匹配中的创新与实践。
- s9 e1 G% z: x1 b4 E! U听了这个,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想法。单纯就文字而言,爸爸的话是可笑的,因为他的话歪曲事实,言之无物,粉饰黑暗,这些是写材料的大忌。
' }& t9 A& ~ S- j我在市政府办写材料二十多年,经历很多,犯错无数,说起来都是泪。通过多年反思,我感觉写东西有五大忌讳:+ E9 `( L+ V" L
第一个,平。常言说,文似看山不喜平。文章内容太平,淡如白开水,没咂摸的味道,肯定不抓人。
/ k+ v& n5 j, S# |# I( r( |6 E; V我大学毕业一上班,就从事综合文字工作,开始写的东西,自己感觉挺顺的,拿给老同志看,对方说你写了一堆,像记流水账,题目不鲜明,重点不突出,很多东西藏着掖着,缺乏眉清目秀的感觉。
, j% u' \' {4 H* [说到底,就是文章写的太平。有领导说过,新颖的思想观点是领导负责的,写材料的要帮领导圆好。这就像相声里讲开水养活鱼的一样,圆不好说明你的功夫还不到家。8 S; B+ r# m, e( N
现在各级领导和公众的要求很高,大家获取信息的途径多,思想观念新,没点真东西,你提的建议就没价值。所以说,现在写东西,必须要有思想,有观点,有创新,跟上时代的要求,政策的风向,形势的变化,不能嚼剩饭,喝老汤。
6 y' q* X( O: h$ m1 x6 _1 C第二个,散。平是说内容的,散主要是指结构。写任何材料,自己心中都要有根线穿着,目的要明确,主题要突出,无论是全文,还是其中一段,都要紧扣主题,形散意不能散。
; Q& p# [: i1 {9 x4 ^( e* M有些人是发散思维,写着写着爱跑题,不仅内容散,内在逻辑也散,不是层层递进、步步深入,形不成完整的闭合体系,让人拎不出个儿来。
; c% a$ U; d1 e2 B m c这些问题说到底,还是文字的框架没搭好,思路没理清,就动手写了。还有的就是拼凑,都东抄一段,西抄一段,破坏了人家原来材料的内在结构和逻辑,自己弄了个四不像。过去材料的毛病,是词语匮乏,内容干瘪;现在材料的毛病,是洋洋洒洒,不知所云。$ y% Q/ d- T2 T) G5 m
包括一些排比句,什么万众一心、聚焦聚力、攻坚克难、奋发作为,一弄就是四五个,显得越来越软。这类词语同时出现,最多不要超过三个,否则会影响效果。还有的题目很大,内容很小,头重脚轻;或者是为了凑四六句,标题写的很规整,但明显与内容不搭。这些问题,让人看了觉得不严谨、不厚实、不过瘾。
" R8 A( h2 P9 D3 @9 X7 G第三个,硬。什么是硬呢?用写材料的话说,就是文字不老道,转折不自然。有些事自己还没有弄明白,有些话还拿不准,所以写起来很含糊,自己都没有信心。! d# f) d% B. d. L' d- N
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?说到底是自己还没有想明白、想彻底,就想着来白话白话。“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,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。”自己都没有搞清楚,还想让别人明白?
' m- A9 Z* v/ _/ x所以说,拿不准的事不要说,没弄明白的话不要写。根据我的经验,只要自己觉得含糊或模棱两可的地方,最后肯定会被人指出来,那时候就尴尬了。, M7 b6 p+ k) `0 p
但凡大家、大师,某领域的知名专家,包括诺贝尔获得者,对自己的理论,哪怕是物理化学生物,离我们很远的东西,都能用很浅白的话来表述,不会给人有晦涩的感觉。所以,你只要听到有人整那些模棱两可、生僻难懂的词汇,基本就可以断定,这个人一定是个一瓶子不满、半瓶子晃荡的家伙。连说话都没搞明白,能有什么高深学问?
. _/ v5 k* }( K* ?第四个,空。有的材料,看着花里胡哨,但仔细扒拉扒拉,找不出几句有营养的干货,听了根本记不住写了什么,这就是空了。我们写提案、调研,目的性非常明确,必须能落地落实,能解决实际问题。没有实质内容的东西,就容易掉入喊口号、表决心的坑儿。
8 P3 K }4 S/ N如果一篇调研,里面都是些高大上的口号,没有实证,总打嘴炮,那只能说明写材料的人没动脑子,没下功夫,很多东西是拼凑的。就像网上一句名言:没图你说个鬼?7 f# Y& v6 f1 C; t. _
所以说,有实锤的东西,就不要喊口号。喊口号是没有办法的事。没人喜欢大忽悠,还是有一说一、有二说二最好。
& T! t7 e- h, A2 F# r, F) u第五个,粗。前几个都是讲材料写法的,这个是讲写作态度的。原来我和分管处室研究材料时,经常说:失败面前没有功劳,失误面前没有苦劳。写材料,写得不好是水平问题,错字连篇则是态度问题。
3 k6 c3 z5 L* X4 R& B' M4 ?细细盘点,有些低级错误非常不应该。比如标点问题,独立的一级标题后面加句号。二级标题后面加顿号:(一)、;一是后面是句号,写完一段后是分号,小辈管大辈。还有一是、二是、三是、等等,这些都是小儿科,不该出现但总是出现。; C$ e' b# v9 Y
文章写作有基本格式和要求,就像开车要懂交通规则一样,不然肯定出问题,轻则扣分罚款,重则车毁人亡。这些是程式化的东西,大家可以找本书看看即可,这里就不讲了。" J" h% n4 j K8 o2 i
还有,最常见的就是丢落字、错字错标点了,很好的文章出现这些瑕疵,就像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,虽然人民日报等大媒体也允许有差错率,但能避免的还是要避免,否则容易成为别人眼里的笑话。8 p% A- A& l$ m3 ]( ~
文章中反复出现相同字句,甚至在引用别人内容时,连地名、日期都原封不动的搬过来,等等,都是粗心大意的结果。, k2 q1 \5 \: p0 K
五、写好材料的四个技巧
3 X; U) g( W% m+ y, a8 [3 E干好任何事情,有两条很关键,一个是顺应时势,另一个是把握本质。我们写调研、提案材料也是如此。
9 w- e8 p- H1 ~5 {写东西我们一定要注意,不看时势要求,不讲纪律规矩,极有可能好心办坏事,给领导挖个巨坑,甚至让领导一下子成为“名人”。4 B! Q/ L4 ^2 q) W
0 J* l+ j- e4 ^4 i' Y什么是把握规律,就是要讲究写作技巧。写材料也是有技巧的:
. _. d& u! t& k, A0 G第一个,三段论。写材料,包括我们干工作,很多时候需要问个为什么?一是为什么要干?二是干什么?三是怎样保证干成,这就是三段论。
$ R) l6 `! a7 h/ r" u7 u无论是写总结,还是调研,提案,三段论都或明或暗地藏在材料中。这是一个思维方式,是一种习惯,让人严谨而不盲从。
0 g9 z. V- H3 Y4 i6 K我们常讲,做正确的事,比正确的做事更重要。战术上的勤奋不能掩盖战略上的懒惰,写材料首先路子要对,大方向能把握好,框架构思好,再往里面填充翔实生动的内容,这样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。
, o2 n$ T; K, \; \第二个,辨证观。有次我去西部山区,沿途高速两侧绿树葱葱,非常漂亮!* X% S& |7 r6 H- O9 Y
这时,司机突然来了句话:“现在山区的防火任务这么重,还种那么多树干嘛?”听了这话,当时我懵了,难道因为怕山林着火,就让山荒岭秃?这不是“因噎废食”吗?- z+ a& z, |8 X2 f# E5 @1 Y& g
其实,仔细想想,日常工作生活中,有这种思维的人为数不少,许多事情的发生,背后都是这种思维在作怪。
& @# S0 X2 ]5 x9 t- O博弈论里有个著名论断:个体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。人人都很聪明,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,好不好?肯定不好!这样的话,集体和组织就会失语,没人听指挥,干什么都干不成。就像排队上公交车,谁都想先上,都想往前挤,最后必然混乱无序。' A" [8 |: L& D- }$ A& Y( b
所以,我们要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,这也是写材料遵循的准则,提建议意见,要弘扬正能量,看主流、看大势,不能纠缠于负面和末节的东西,要让大道理管住小道理。
4 ~/ s9 S$ _( ^4 G第三个,总分法。何为总分法,就是在分段写问题和建议时,首先要对形势有个总体判断,目标指向要清楚。下面要有具体分析、具体意见,有鲜活的东西支撑。0 O& T/ v7 c/ z& l6 T1 p: G
这点最容易出问题,一方面是懒的动脑,不想从繁琐的事务搞提炼升华,不能纲举目张,整个材料立不起来。! V: |3 x, k2 w M9 p. t
另一方面就是懒的动手,不愿下功夫研究措施和寻找实证,本来想的好好的,写上个一二三四五,临了四五的基础材料没找到,就写一二三算了,最后让人感觉材料不丰满,没写到位。这个问题很多人身上都存在,这是毛病,不改的话,写出来的东西总会欠火候。
9 M" p+ A/ c7 t% `1 y3 `第四个,三积累一增强。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吧:偏远山区有一对父子,这天来到城市里,走进一家豪华酒店,忽见一又矮又丑、手脚还不利索的老婆婆,按开电梯门走了进去。9 f, C! h6 y1 @ o/ V+ J
从未见过电梯的父子,直勾勾看着电梯门合上,不知这是个什么东西?也不知道好好一个人,为什么要进入那么窄小的空间?& ]; @% a2 ]: U; X! i
过了两分钟,电梯门开了,里面走出一位年轻貌美大长腿的姑娘。这时,父亲的眼直了,大声冲儿子喊:快回家去接你妈来!; s* k% r# J5 D6 [
讲这个故事,想说的是,奇迹不会发生。天上不会掉馅饼,真掉下来时肯定是陷阱。写材料需要灵性,更需要努力,有一个水滴石穿的过程。
3 u/ Y9 @5 U' ?, B, Y w9 H" h9 I9 \正如作家三毛所说:“读书多了,容颜自然改变,许多时候,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,不复记忆,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、在谈吐上、在胸襟的无涯,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。”
' R8 M3 R# N- l# z2 D `$ Z* j6 ]1 r! Q# A简要概括,写文章主要有三个积累,就是语言积累、思想积累、经验积累。很多领导,他和你说话时,经常会冒出一两句特别有味道的金句,这就源于日常积累。碰到别人说出好句子、好观点,要留心记下来。注重读书,注重思考研究,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。看到创新的东西,要善于举一反三,形成自己的独门招法。$ g- F8 n, W0 C+ m5 M t9 R* D! H
我们写东西,要特别注重这方面的锻炼,最后形成自己的东西,既有观点,又有高度,还接地气,这样才能参谋到点子上,才能被领导和公众接受。
0 ]1 r% M& J0 p* f$ t$ h& `, U2 ^5 ]. ?) t3 f2 N
一增强,就是增强搜商。什么是搜商?说白了就是在网络上搜索东西的能力,就像情商、智商一样,每个人的搜商也是不一样。: G( h6 h! g3 `6 ]7 |( E+ z
网络时代,写东西相对轻松,因为可借鉴的东西太多了。过去写材料的,因为手头东西太少,生憋硬造,真是犯难。但现在不一样,想要什么,鼠标一点,写作百科,资料大全。5 \, l6 \2 n: r% j( n
但是,工作中我发现,有些人在网上找东西总是找不到,或者是特别慢,这说明搜商有问题,不改变就会影响效率。
- F" {1 `3 L% \# Y# s搜商和智商一样,是可以通过练习提高的,关键是要知道找什么,有明确的核心词。同时,对网上的东西,千万不能照搬照抄。别人是原始创新,你要有消化吸收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,这是网络时代写好文章的一个重要技能。
5 _8 `( L# V) Y6 x* c最后,给大家讲一个故事:刚解放时,有个乡下人来到城里,看到城里人家里的电灯,一根相互缠绕的双股线吊个灯口灯泡,贼亮贼亮的。他非常羡慕,回到家里,也买了个灯口灯泡,搓了根双股毛线栓在房梁上,却怎么也不亮。气得破口大骂:格老子,欺负乡下人!
% J; R$ q6 ]6 n0 `/ h写材料,也是如此,光有灯泡是不够的,还需有电,这个电就是用心积累和多读多写,它能点亮我们的人生,让我们写下的文字闪闪发光。
* f s" b7 P& U- v" ]5 Z8 o* z4 Q& r今天就讲这么多,希望能抛砖引玉,对大家有所启发。
* i; C4 ?. [- u: |谢谢!
! L. f W& {; |6 y作者:王国勇
P }4 ^0 `/ A) |; A5 ?# N) ]! E: z' x
/ D# k2 ` L! n |